天臺農村文化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2009-11-11 09:05:57
閱讀量:180
來源:天臺人才網 作者:天臺人才網
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實現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農村文化建設目標,推動社會主義農村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就必須適應時代需求,確立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機制。大力發展民族文化,促進我縣特色文化建設,全面提高農村農民的文化生產質量和品位,進一步推動我縣的和諧社會建設。
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1.文化陣地建設逐步加強。截至2009年3月,我縣在建鄉鎮綜合文化站10個,建筑面積達1萬余平方米。全縣建有各類基層文化俱樂部410個,文化協會36個,其中省級文化示范村4個,市級示范性文化俱樂部10個,縣級一類俱樂部50家。
2.活動隊伍大力發展。通過骨干隊伍的培訓和隊伍的建設,目前全縣有各類活動表演隊伍1000多支。
3.傳統特色文化資源得到挖掘。近幾年通過民族民間藝術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蘊藏在民間的優秀傳統項目得以充分挖掘。如表演類的蓮子行、舞馬、左溪花鼓等。同時還在國家、省、市表演和賽事中頻頻獲獎,如民間舞蹈《天臺鳳凰》獲七藝節演出金獎等。
4、節日和慶典大型文藝活動豐富多彩,送文化活動深入開展。幾年來,通過舉辦重大文藝表演活動,既為群眾施展才藝提供平臺,又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積極性。
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幾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農村文化建設有了長足發展。但與其他兄弟縣市相比,與我縣深厚的文化底蘊相比,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重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不完善??h文化館館舍陳舊、設備不全、人員老化、人才緊缺;全縣15個鄉鎮街道僅有省級東海明珠鄉鎮1家(三門4家、仙居6家),雖然近幾年在省文化廳的大力支持下,我縣其他7家文化站正在建設之中,但赤城、始豐等主要街道和集鎮都還未建設。農村俱樂部大多面積狹小,缺乏必要的活動器材和設施以及活動場地,更沒有相應的活動經費。
2.文化人才貧乏,文化干部職能錯位。從從事農村文化指導培訓職能的文化館來看,具有專業水平的人才較少,更談不上創作、策劃、編導、表演的復合型人才,且年齡老化,雖然幾年來也做出了不菲的成績,但難以出精品,難以滿足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
3.缺乏有效的促進農村文化投入機制。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基層組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我縣目前的一些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及個體經營戶,在經營上也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知名度也很高,但是對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很少。缺乏投入文化建設的意識,特別是市委市政府推行的1%文化計劃在我縣也難以得到有效實施。
4.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與各級政府對文化的重視程度還有很大的差距。我縣的文化活動場地很少,如我縣老城區,連最起碼的文化廣場都沒有,群眾的文化活動只能在大街上的人行道、街頭巷尾有空的地方開展活動,這樣既妨害了城市環境,又影響了交通安全。
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考
幾年來的實踐和經驗告訴我們,政府的扶持和引導;社會力量的參與與支持;文化骨干的奉獻和帶領;基層組織的支撐和領導;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文藝團隊的建立和培育;以及文化活動的展示和交流,使我縣的群眾文化生活日趨繁榮,為了更好地促進我縣農村文化建設,努力建設特色文化強縣,還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要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省、市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總體部署,充分認識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2.要按照爭創省級文化先進縣的要求,制訂完善我縣的農村文化發展規劃。目前我縣15個鄉鎮街道,只有街頭鎮在2002年創建為東海明珠鄉鎮,與爭創省級文化先進縣的要求差距很大。因此要以爭創省級文化先進縣為契機,進一步制訂我縣農村文化發展規劃,以二到三年時間逐步出臺《天臺縣農村文化發展規劃》、《天臺縣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扶持辦法》等有關政策,使我縣的農村文化建設具有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支持。
3.理順農村文化管理人才的培育和考核機制。通過溝通協調,使廣大基層領導認識到農村文化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為此,建議縣里拿出一部分專項資金用于農村文化人才的培養,目前我縣的609個行政村已建有基層農村俱樂部410家,大部分都是一些老人協會在管理,缺乏文化管理人員。文化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是一項戰略性任務,應該學習嘉興等市地農村文化管理人員隊伍建設的經驗和做法,探索我縣農村文化管理人員培養新路子。
充實鄉鎮文化管理人員的編制,使之成為真正的社會公益文化單位,提高文化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要逐步推進用人制度改革,盡快提升我縣文化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能和管理能力;有條件有能力的文化站可以邀請一些有一技之長,熱心于農村文化工作的文藝骨干擔任專門輔導員,并且繼續深入開展農村文藝骨干培訓輔導,使之更適應鄉鎮農村基層文化俱樂部、文化協會和文藝團隊的活動開展和管理工作,使之能成為群眾的文化帶頭人。進一步加強考核機制,政府部門應該出臺對《天臺縣農村文化建設的考核辦法》,如傳統文化挖掘保護、農村重大的文化活動等,要像對農村基層文化俱樂部考核一樣,納入每年對鄉鎮的綜合考核,只有這樣農村文化建設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視。
4.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完善社會力量辦文化的激勵機制。堅持市場運作做文化。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要堅持產業化思維,降低文化市場準入門檻,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政府可以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勵農民自辦文化,扶持民營劇團、電影放映隊等,以市場運作的方式開展各種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鼓勵社會力量辦文化。要抓住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求知、求樂等愿望日益增強的時機,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供給,激發社會力量興辦文化的熱情,有力地推動農村公共文化發展。
5.保障民俗文化傳承體制,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大力弘揚和發展傳統特色文化。在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本著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發展和創新,發掘、保護能夠反映地方風貌、民族風情的特色文化資源,弘揚和發展傳統民族文化,對一些名人故居等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跡進行重點保護。整合文化資源,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增強農村的凝聚力和農民的自信心,對民間業余劇團、舞龍舞獅隊等民辦文藝團體加以規范、管理和指導。對傳統的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整理,通過政策扶持,把握市場方向,將其打造成為當地的文化產業,以推動我縣的經濟發展。
著力于利用重大節日慶?;顒迂S富群眾文化生活,建設一批傳播先進文化的文化宣傳陣地,廣泛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同時,大力提倡和鼓勵文藝團體更多地深入農村演出,廣泛開展內容健康、格調高雅、特色鮮明的文化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先進文化和建設新農村的理念進村入戶。
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和文化主管職能部門,必須直面現實,走出原有的慣性思維,變“求穩彷徨”的被動性為“無功就是過”的主動性,以新時期黨和國家的群眾文化政策為指導,迎接挑戰,繁榮我縣的農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