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臺來到上海市的28個年頭里,王才平經歷了政治生涯中的一大轉折。今年60多歲的王才平是白鶴鎮山茅科村黨員,到上海創業之初,他好像一片浮萍。在找到組織后,他的心不再漂泊。
在我縣,眼下有2570名和王才平一樣的流動黨員分布于全國各地,他們如同一個個火種。當成百上千的火種凝聚起來后,他們擎起的是神州大地上光芒四射的流動旗幟。
20年來,面對大開放出現的大流動,我縣在外黨員一度在迷茫中苦苦尋找理想信念之“家”。在縣委探索實施“雙重管理、雙向服務”模式(簡稱“雙向報務”機制)后,他們在“流出地與流入地共同管理,服務創業地與服務家鄉”的工作機制中,重塑了黨員先鋒形象,也由此為破解農村流動黨員管理難題提供了實踐樣本。
是放任自流還是納流有規?
——應對挑戰,填補管理空白,讓流動黨員離土離鄉不離黨”
“這是我人生中最感到自豪的!”說起20年前經歷的那件事,在家鄉安度晚年的老黨員龐品芳格外激動。作為天臺流動大軍中的一員,龐品芳曾為找不到黨組織而苦惱。
當時,來到上海經商的天臺人大多集中在虹口區。離開家鄉后,龐品芳經常找老鄉中的黨員聊天敘舊。在交談中,大家都感到自己像斷了線的風箏,孤獨無助。一個念頭閃過龐品芳的腦海:“能不能申請成立一個臨時黨支部,讓大家在上海也能過上每月的組織生活?”
縣委組織部聽到了在外流動黨員的心聲。當時,我縣外出人口已達10萬人。如何在大開放、大流動的背景下,做好外出流動黨員的管理,是一道現實的難題。在接到在外流動黨員的申請后,雙方一拍即合。
實際上,虹口區也關注到了天臺人這一龐大的群體,他們也期盼通過加強對流動黨員的管理,來實現對流動人口的有效管理。
但也不是沒有反對聲音。時任虹口區委組織部組織科長劉秋霞回憶道:“當時有人說,你去管人家外來黨員干什么?出了事還要負責?!钡麄兊幕貞獢S地有聲:“我們不能讓這些黨員到了大上海反而找不到黨組織?!?/P>
雙管齊下,局面為之一新。天臺方面不再因“遙控指揮”式管理而遠水解不了近渴,上海方面也不再因缺少地緣、親緣紐帶聯系而難以凝聚、吸引流動黨員。
1995年1月14日,全國第一個跨省流動黨組織——天臺縣在滬流動黨支部在虹口區一個工廠的二樓會議室宣告成立。
自此,這一火種呈燎原之勢,北到沈陽,南到廣州,西到新疆,都相繼成立了天臺流動黨組織。至今年5月,天臺已成立2個流動黨委、3個流動黨總支、36個流動黨支部。
是交流平臺還是戰斗堡壘?
——發揮黨組織磁場效應,凝聚在外黨員和外出優秀人才
每月15日晚上的學習日,除了春節外,都是固定的。這一天,上海新黃浦流動支部書記王定江不用打電話通知,黨員們都會自覺到會。十幾年下來,還沒幾個人請過假。
在王定江看來,之所以有這樣的凝聚力,是因為他們組織的學習不僅是一個開闊視野的平臺,還是一個讓黨員資源共享、共贏發展的舞臺。(下轉第7版) ?。ㄉ辖拥?版)
最初,各流動支部由于沒有固定會議室,就輪流在黨員家中舉行。由于缺乏實質性內容,會議流于形式。
2002年,許瑞明擔任了天臺在滬流動黨總支書記,他認為,要健全組織生活會,就要讓黨員開會有地方,有內容,發揮黨組織的“磁場”效應。在他的精心策劃下,組織生活會的質量得到各方贊同。較高質量的組織生活,也成為上海虹口社會工作委員會黨建工作的一個典范。
把在外優秀經商、務工人員吸引到流動支部來,是基層組織工作的全新探索。2011年,我縣各地流動黨組織著手在20萬外出經商、務工人員中,采用民主公推方式發展入黨對象。
2001年,和丈夫一起來到寧波開辦電纜橋架廠的蔣秀君,在事業有成后,主動參選優秀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公推優秀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從中發展黨員工作,較好地破解了在外優秀務工人員入黨難的問題。目前,我縣各流動黨組織已在外出人員中發展黨員332人。
流動黨組織不單成為在外黨員的心靈歸宿,而且通過凝聚力量將支部變成了一個戰斗堡壘。20年來,天臺在外流動黨組織通過成立黨員創業服務中心、設立關愛基金、組織交心談心、開展應對金融危機暖心行動等,為黨員提供政策咨詢、信息交流、法律援助、扶貧幫困等各項服務。
在寧波的流動黨員龐利憲忘不了2013年那場大雨。當時他經營的油漆店被雨水淹沒,流動黨委得知消息后,緊急組織了20多人的黨員突擊隊,經過7個多小時連續奮戰,幫他挽回經濟損失約30萬元。
在蘇州,有很多天臺籍家具經營戶。在一次組織生活會上,蘇州流動黨總支發起倡議,黨員們帶頭共同籌資建設了北橋家具工業園,目前年產值達10個億。
服務異鄉與服務家鄉如何兼顧?
——融黨情、鄉情、商情為一體,寓服務于流動黨員教育、管理之中。
在江蘇蘇州蠡口鎮打工的天臺人,說起老龐,幾乎無人不知。老龐是天臺駐蘇州流動黨總支負責人。只要天臺人在蘇州有事,他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幫助調處,每年他協助調解的各類矛盾糾紛不下30起。
“我把電話號碼留給蘇州當地的勞動、工商、公安等部門,只要老鄉在蘇州找上這些部門,他們就會及時通知我?!饼媷烧f。時間一長,老龐的名聲響亮了,當地政府還特地成立了蘇州天臺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把他聘為副主任。
在上海市黃浦區,該區工商局原市場管理一所所長顧順龍對天臺人經商變化印象深刻。在他管轄的北京路,單是五金一條街,最多時就有4000多天臺經營戶。起初,這條街充斥著假冒偽劣產品,打架鬧事時有發生。流動支部成立后,誠信經營重塑了天臺人形象。顧順龍說:“過去這里的天臺人是‘砸牌子’的,現在是‘撐市面’的?!?/P>
20年來,縣委積極發揮流動黨組織和黨員先鋒作用,主動服務異鄉,通過設立黨員示范崗、亮牌經營、聯攤包片等措施,形成了一名黨員帶出一批文明經營者、一批黨員帶出一個文明市場的良好局面,同時廣泛開展社區結對共建、解決就業、社會穩控、賑災扶貧等活動,促進了當地和諧社會建設。
7月中旬,筆者走進平橋鎮沸頭村,但見那漂亮別致的農村小別墅一棟連著一棟,整個村莊美得像公園,但親手建設這個美麗家園的“設計師”——洪小洗卻再也看不到了。
10年前,在上海經商期間,流動黨員洪小洗意外地被村民高票推選為村委會主任,為了這分沉甸甸的信任,他放下上海的生意,毅然挑起了村里的重擔,直至永遠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在流動黨員中,像洪小洗一樣回家擔任村干部的有182人。除了幫助村莊發展、村民致富,在20年里,各流動黨支部推動“浙商回歸”工作,幫助在外能人返鄉創業,先后“帶”回企業70余家,投資總額10多億元,為天臺創利稅2個多億。
據了解,各流動支部發動黨員、在外鄉賢,累計為家鄉捐款捐物3億多元。僅2014年,在外流動黨員認捐“五水共治”的款項就達480多萬元。
?。ㄐ⌒?nbsp; 張主俐 蔣挺 陳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