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徑通幽,驅車從前山溯崔岙溪而入,一條不寬的鄉村公路蜿蜒在溪邊山河,掩映在綠蔭叢中。進了石柱洋村,在成片的梨花林旁,一座標志性的建筑聳立在公路旁,上面醒目的“雷峰”兩字映入眼簾,這是雷峰鄉的標志,它告訴人們,已經到了雷峰鄉境內。
雷峰鄉政府與雷峰中學前后并立,門對著一簾瀑布,山泉飛瀑從幾十米高的懸崖飛灑而下,潺潺的水聲如動聽的樂章,日夜歡歌。雷峰鄉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鄉,2013年被評為浙江省十大最美鄉鎮,2014年被評為浙江省治水美鎮50強。這里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碧,空氣更清新。美麗的雷峰處處充滿著詩情畫意。
初春,崔一村的公路沿線、門前屋后,一樹樹梨花爭相怒放。潔白的顏色、濃郁的馥芳,招蜂引蝶。徜徉在這一望無垠的“香雪?!?,沁人心扉。夏季,累累碩果掛滿枝頭,又甜又大的蜜梨,誘人口水。果農們摘著果子,心中充滿著豐收的喜悅。
崔一村是全鄉美麗鄉村、清潔家園的典范。率先進行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人畜分離,積污納管。村莊分布在崔岙溪兩岸,干凈整潔,一灣碧水的靈動,整個村莊更顯得生機勃勃。
黃家塘村,灰墻黛瓦,房屋錯落有致,村容村貌整潔。村后的宋瓷古遺址,始于宋,盛于元、明、清直至民國,生產了不計其數的碗、盞、盆、罐,銷往遠近四方。它跨越了五個王朝,穿越千余年的歷史時空,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明?,F該村設立了制陶工藝體驗館,展示著先人傳統的陶瓷工藝。記得我少時家里使用的“黃家塘碗”,就產于此。往事流逝,古韻猶在。
狀塘村位于淡竹溪與大木勺溪的交匯處,四面環山形成一個大渦塘,十里倒溪回旋在村外,一條公路隧道穿進村中,兩座新老石拱橋相映成趣,五百余戶人家分布兩岸。東瀾爭勝、翠煙南浮、西嶙復峙、鶯語北窗、墩頭北眺、金鐘覆地、橫嶺聞籟、水路濃蔭,村莊八景羅列四周,這是一個藏風聚水的寶地。
狀塘村有首新村歌,其歌詞為:清清溪水村前淌,八景村莊狀如塘。蒼松翠竹遍地秀,古橋青藤長又長。先祖家訓銘心田,鐘靈毓秀傳四方……萬山幽谷瀑布掛,十里倒溪曲曲流……楊范兩姓一家親,崇山園里書聲朗……啊,狀塘,我可愛的家鄉!
一曲村歌,動聽的旋律,優美的歌聲,精彩的表演,在全縣村歌大賽中奪魁。它唱出了狀塘村的風光美景,唱出了狀塘人的風采和心聲,展露出狀塘村人杰地靈。狀塘村的文化禮堂位于墩頭的公路旁,禮堂內的書畫作品彰顯著該村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一塊塊祖像展板,深藏著源遠流長的宗脈歷史。
橋棚村的廊橋很有名,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廊橋就是架在溪上的木橋,再在橋上豎柱架梁,蓋上頂棚,不使木橋被雨水淋濕,這樣既可以使木橋延長使用壽命,橋上形成一道屋下長廊,兩邊欄桿做成的靠背椅,供人們坐下休息,橋棚村的村名也源于此。以前,此處是東陽磐安以及天臺西鄉通往臨海、仙居的必經之路,南來北往的商旅行人絡繹不絕。廊橋為人們提供了避雨歇腳乘涼的好場所。也成為村人休閑聚會的地方。這樣的廊橋在離此一里余路的友義村也有一座。同時,在橋棚久負盛名的特產是板栗。一千多畝板栗遍布在山山彎山崗,一望無際。秋風起,板栗黃,毛絨絨的栗果在樹上搖曳,張開笑口,露出飽滿的栗子。板栗是該村的特產,給村民帶來不菲的收入。
祥和溪十里幽灘,兩岸崇山峻嶺,一溪碧水淙淙流淌,一條公路橫貫山腰,這里搞起了漂流,橡皮舟載著俊男靚女,蕩漾在峽谷綠水間,一路歡聲笑語,一路驚聲尖叫。相互追隨,互打水仗。舟泛碧波浪花里,人在山水畫卷中。這為幽靜的祥和溪增加了幾分鬧意和歡樂。
茶豐村茶柿合園套種,闖出了一種新模式。春季在柿樹下采茶,秋季茶園的柿樹果實累累,像一只只紅燈籠掛滿樹梢。兩種作物互不干擾,互不影響,使有限的土地獲得雙倍收益,這種栽培模式獲省級科技獎。該村的紅朱柿因土壤適宜,日照時間長,個大汁甜,暢銷市場,贏得好口碑。茶豐村產出的“雷峰”牌紅朱柿2014年在義烏舉辦的第七屆國際森林博覽會上獲得優質獎。
白坭坦村的楊梅基地也初具規模。所產的“雷峰”牌東魁楊梅又紅又黑,又大又甜,一到出產的季節,引來了一批批客商游人爭相搶購。
茶葉是雷峰鄉的支柱產業。全鄉共有茶葉1.8萬畝。其中,祥和村就有2500畝。祥和村是由張家莊、祥里、尖嶺腳三個自然村組建而成,共有634戶,2143人口,人均就有一畝多茶葉。該村有4家茶葉生產合作社,4家茶葉家庭農場。年茶葉總產值一千兩百多萬元,成為村民收入的源頭活水。2007年,該村在張家莊村何氏宗堂建立了茶葉市場,這些年來,市場交易十分活躍,引來了無數天臺本地及東陽、磐安、臨海等地的茶商前來交易,成為雷峰茶葉集散中心,也極大方便了附近村民售賣茶葉。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原有的場地顯得擁擠,祥和村黨支部書記王國先說:“即將興建的杭紹臺高速公路穿過該村,并將在此規劃了互通出口,不久的將來這里將成為交通樞紐。我們村現著手在村對岸建設一個一定規劃的“雷峰茶產業園”,集干鮮茶葉交易、加工、科研、茶文化長廊于一園,打造高速出口經濟圈?!?/P>
潘岙楊,大雷山下第一村。450戶人家的村莊,在雷峰鄉來說也算是數一數二的大村。村莊坐北朝南,傍水依山。前有鳳凰來儀,后有白虎伏地,左有獅龍雙守,右有黃牛飲澗。村內高樓林立,大道縱橫。潘岙楊宗祠坐落在村中心的車站旁,五層牌樓巍峨聳立,拱斗飛檐,重層疊角,十分壯觀。532平方米的占地,內部三層建筑,規模宏大?;ù澳鹃T古色古香。它集宗祠、文化禮堂、餐廳等多功能于一樓,可以說是目前全縣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祠堂。在祠堂牌樓的頂層建有圣旨亭,將藏放元、明兩朝皇帝的十九道圣旨和御書“上柱國”牌匾。大門兩邊的一對威武的石獅,守衛著這莊嚴的圣地。前面的那株老態龍鐘的沙婆樹,訴說著這千年古村的滄桑往事。關于古村的傳奇和楊氏宗史古典,幾天幾夜也說不完。兩千載古村經滄桑,勝蓬萊騰飛福地,六百年宗脈三大夫七進士,遠播雄風。
從潘岙楊到大雷山下搗臼孔的十里幽溪,兩岸有兩千多畝的毛竹林,五千多畝的杉木林,萬余畝的松樹林和炭薪林,形成遼闊的森林公園。竹海起舞,松濤陣陣,心曠神怡。一溪碧水,清澈見底,數尾游魚,悠然自得。兩岸青山,峰巒疊翠。春來山花爛漫,秋來霜葉勝火。大雷山下的搗臼孔,古木參天,小橋流水,廟宇山廠,清凈奇幽,是避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大雷山區還隱藏著許多景點,如雷音寺、銅背巖飛瀑,百花娘子寶藏等。
在雷峰境內行車,路蜿山澗,橋隱幽溪,一路春色,滿眼蒼翠。以為是“山重水復疑無路”,忽見“柳暗花明又一村”。車在景里行,人在畫中游。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雷峰之美在于生態之美、山水之美、文化之美、物產之美及和諧之美。生態文明、清潔家園是生態的基業,寶貴的財富。雷峰鄉黨委、政府致力于造林護綠,在每個村莊接污納管,污水達標排放,使青山不老,綠水長流,空氣常清新。
朋友,百聞不如一見,歡迎您到雷峰來旅游,欣賞最美鄉村的優美風光,體驗得天獨厚的生態文明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