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劃模版促轉型
農業是石梁鎮的主導產業,“石梁牌”高山蔬菜名聲在外,是全縣最大的高山蔬菜和蘑菇種植基地,1400多人口的集云村,也靠種高山蔬菜和蘑菇發家致富。種植蘑菇經濟效益較好,但也有一定的弊端,如培植過程會產生大量污水。石梁鎮旅游景點較為集聚的旅游鎮和天臺城區的引水源頭,農業污水流入瓊臺雙闕,最終會流入始豐溪。人人都懂這個問題,但是想要割舍這個致富的利器,舍不得!
集云村母親河白沙溪受蘑菇產業等影響,已成為是水質劣五類的代表,如果還任由它發展,農業產業不轉型,十幾年后,母親河白沙溪將面目全非。許尚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日夜在思考出路。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次偶然機會,許尚欣從一位鮮花批發商身上看到了商機,于是從自身做起,2009年春開始示范試種花卉產業,給菇農們轉型提供發展模版。頭年試種壓力可想而知,萬事開頭難,試種玫瑰失敗有之,但收獲得更多的是經驗。在2010年6月,玫瑰迎來豐收,并于2011年又試種了各兩個大棚的康乃馨和太陽花。真正地做出了無污染發展的模版,使“綠富美”的勁風悄悄改變著村民的觀念。近年來,葡萄、百合、櫻桃等水果花卉在集云生根發芽,蘑菇棚在消失,而白沙溪的水質在2014年9月經檢測從劣五類變為了二類,實現了華麗轉身。
愛辦實事找銷路
要想打開農產品銷路,每個村都需要賢能人引路,許尚欣就是其中的一員!單打獨斗,那是昨天的辦法,抱團拼搏才能發揮更大能量。2014年,許尚欣通過鎮政府牽頭成立集云村農業生產協會,通過“協會+農戶”模式,建立協會和個人二者間利益分享機制,改變蔬菜種植分散,形不成大效益,老式化種植、買賣和產品單一等情況,利用“協會+農戶”的形式,統一規劃、分散種植、統一管理,形成規模效應。同時利用自身作為村支書的紐帶作用,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聯系,通過部門協調組織農產品采購商進行品牌農業推薦,突出“好山好水出好菜”特色介紹石梁鎮優秀水質所種植的農產品品質,并吸引了大量采購商的關注,為村民的銷路打開了大門。
呵護老幼送溫暖
幼是希望,老是經驗,盡力呵護才能讓老發揮余熱,讓幼茁壯成長。許尚欣積極推動“春泥計劃”和黨員臨終關愛在集云村的實施。對山區貧困留守兒童,通過健全村關工委和志愿者為主體的輔導隊伍,積極利用寒暑假期、傳統節日和雙休日等課余時間,開展道德實踐、社會體驗和文娛活動,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一塊優質土壤,2013—2014連續兩年集云村都獲得了“春泥計劃”實施先進村稱號。對于孤寡老人,通過組建關愛志愿者結對形式,做到“四必到”“四必訪”,成立村里臨終關愛志愿者隊伍,和鄰里一起參加逝者的遺體告別儀式,送上心靈慰藉,以親情式服務和行動來關心需要幫助的人。許尚欣說:“小孩子是很容易產生孤獨感的,在放假的日子里,能提供給他們一個環境,讓他們一起搞活動,能讓他們快樂,我看到也很開心。臨終關愛,對困難的家庭幫助很大,人在走時或者失去親人,情感十分脆弱,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心靈慰藉,一句親切的問候,一次溫暖的握手,都會讓其倍感溫暖?!?/P>
如今,集云村利用高山蔬菜、茶葉、水果等基地,重點發展農業觀光和休閑旅游,推出了春采茶葉、秋摘柿子、夏納涼、冬賞霧松、晨觀日出、夜賞星月等活動,客人在此可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許尚欣說:“這些都不夠,發展是會遇到瓶頸的,就如當初的蘑菇一樣,只有多去借鑒各地的先進做法,才能把集云村發展得更好?!?縣委組織部供稿)